王培顺的博客&WangPeishun’s Blog

wangpeishun 发布的文章

生活中没有目标,就像一个行尸走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用生理需求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工作中没有目标,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没热情、没干劲、麻木的应付着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学习中没有目标,就像找不到路的苍蝇,跟着感觉走,这学学,那看看,浅尝辄止,谈点皮毛。


生活中,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无论是不是你本人定的目标,但都是你不得不去尽力完成的,那是你的方向。

工作中,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营生,那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职称,职务,能争取的肯定不能落下,这些涉及到自己的面子,工资,以及生活的目标。

学习中,为了自己身处要位,衣食富足,不学成两把刷子能行吗?


大部分人都是有目标的。
只是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拼爹是一阵子,

能力才是一辈子。


有了好爹,便不用太过操劳衣食之目标,他们在忙于自己的理想。

没有好爹,先完成生活必需的目标,才能谈理想。

只是此理想非彼理想罢啦。

 

 

“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这是很多读者,看完《老人与海》后便奉为经典的一句话。

我比较感性,也无法体会到“老人”那个时代背景下更深的东西,

但我仍十分认可这句话,更是佩服“老人”的坚韧。

 

不过,给我感觉最深刻的却是孩子对老人的感情,

那种发自内心、纯真又淳朴的真挚的感情。

孩子对老人的一些行为,超出了接济与照顾的范畴,

我并没有发现老人和孩子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关系,(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

但老人与孩子的关系确实那么的和谐,

似乎超越了现在的“爷孙”的关系。

 

也许老人与孩子的那段情感并不是那么令人动容,

只是我在现在的社会上见得太少的缘故。

简单的说,信息素养就是人们都适应信息社会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说到信息素养的要求,一般都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岂不知现在的一些教师更是亟需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现在这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对教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制定了信息素养的九大标准:
1.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
3.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
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8.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9.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互联网影响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教师的角色和教授职能出现的一些变化,教师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信息能力、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

1.信息能力。能够有效地、高效的获取信息;能够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创造性的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的更好。

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能践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信息获取活动来探索与创建信息。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结构设计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1.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2.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

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4.以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

信息化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这里所说的“信息素养”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2.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

4.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教育概论》,王继新。

所谓支架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这种形式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建房子而搭建“脚手架”的解决方案,故也成为“脚手架教学法”。

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行为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事先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五种较为常见的支架:

1.问题支架。

2.建议支架。

3.工具支架。

4.图表支架。

5.范例支架。

支架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流程。

(教师)分析教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程序教学的五条原则:

1.积极反应。以问题的呈现知识,运用听、说、写、运算、比较来回答问题。

2.小步子。教材分为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来编写程序。

3.即时反馈。反馈即强化,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好。

4.自定步调。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适宜的速度学习。

5.最低的错误率。无错误的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的基本观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

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3.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即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4.学习即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5.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景的创设。

6.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景、协作、会话、资源。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更受布鲁纳、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思想的影响。

1977年,加涅在他的《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指出,这八类学习的划分仍然对学校学习不适合。于是他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1.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了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从此,他成了公认的学习分类权威。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 领会(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 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 呈现

2.领会(理解)(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 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 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 归纳,比较。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 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 综合地运用知识。 提示: 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 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 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 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 系统化。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 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 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