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顺的博客&WangPeishun’s Blog

分类 专业笔记 下的文章

程序教学的五条原则:

1.积极反应。以问题的呈现知识,运用听、说、写、运算、比较来回答问题。

2.小步子。教材分为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来编写程序。

3.即时反馈。反馈即强化,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好。

4.自定步调。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适宜的速度学习。

5.最低的错误率。无错误的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的的基本观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

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3.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即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4.学习即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5.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景的创设。

6.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景、协作、会话、资源。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更受布鲁纳、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思想的影响。

1977年,加涅在他的《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指出,这八类学习的划分仍然对学校学习不适合。于是他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1.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

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这五种学习又分为三个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把人类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几乎成了一切学习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共识。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类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从此,他成了公认的学习分类权威。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道(知识)、 领会(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 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 呈现

2.领会(理解)(com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其包 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 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 归纳,比较。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 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 综合地运用知识。 提示: 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 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 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 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 系统化。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 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 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学习的认知理论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基本观点: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代表人物和理论

1.德国苛勒,《猩猩的智慧》中提出了顿悟说。主要观点:第一,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第二,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3.杰罗姆·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和发现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第二,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第三,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的作用:一是提高智慧的潜力。 二是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三是学会发现。 四是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4.奥苏泊尔,认知同化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第一,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第二,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

5.罗伯特·加涅,学习条件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吸收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6.海德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学习过程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这种理论认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怎么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于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使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主要特点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外部学习的研究。


代表人物:

1.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的“喂狗”实验。

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小阿尔法特实验。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以形成联结的过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为学习的主要规律。

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程序教学(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设计了教学机器。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互决定观。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是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来的。

个人感觉这个学习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涉及到混沌、网络、复杂性等理论或原理。

理论产生背景:在互联网时代,知识量变得很丰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存活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或者资源的生产者,信息资源的匮乏或成为历史,相反,会出现信息爆炸的局面,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并未随之增强,我们的精力、时间有限,这就会导致信息过载,认知负荷加重,会出现对知识和事物的理解不完全的现象。

下面引用乔治·西蒙斯《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的一部分内容来说明什么是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原理

1.学习与知识建立于各种观点之上。

2.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
3.学习可能存在于非人的工具设施中。
4.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5.为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
6.看出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7.流通(精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
8.决策本身是一种学习过程。

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随着影响决策的信息的改变,今天正确的答案到了明天就可能是错误的。

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 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又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


国内学者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概括了一下:

学习是对连接的培养和保持的过程。学习是构建知识生态网络的过程。

关联主义的基本要素包括:网络、节点、连接、知识流和工具。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存在于网络之中,学习网络是由节点和连接组成,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外部世界的各种人工制品(如组织、社群、数据库)中,而这些皆可被视为节点。

关联主义的三观:学习观、知识观、能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