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顺的博客&WangPeishun’s Blog

分类 资料备忘 下的文章

看到网络科的同事使用cmd,查看网络故障好NB的样子,心中羡慕不已,这里就总结了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命令参数可以记不住,可以在命令行中输入不带参数的命令,来查看命令参数的格式!

1.ping,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个命令,用于测试物理网络的联通性,网络速度。

ping 192.168.0.1 -t  参数-t是等待用户去中断测试

2.ipconfig,查看本地ip参数。

ipconfig/all,ipconfig -all

3.tracert,pathping,跟踪路由器,查看节点状况。

tracert www.baidu.com

pathping www.baidu.com  除了返回路由信息,还附加丢包情况。(真心不好用)

4.nslookup,查看和修改DNS。

C:\Users\Shun>nslookup
默认服务器: ns.wuhan.net.cn
Address: 202.103.24.68

> server 202.103.0.68  (将DNS改为202.103.0.68)
默认服务器: ns.hbwhptt.net.cn
Address: 202.103.0.68

> peishun.wang
服务器: ns.wuhan.net.cn
Address: 202.103.24.68 (本地DNS)

非权威应答:
名称: peishun.wang
Address: 121.42.76.10 (远程主机地址)

5.nbtstat,探测对方对方计算机名,所在的组、域及当前用户名。

nbtstat -a 222.20.156.25

6.netstat 查看端口和状态。

netstat -a 显示出你的计算机当前所开放的所有端口。
netstat -s -e 比较详细的显示你的网络资料,包括TCP、UDP、ICMP 和 IP的统计等。

7.arp 探测arp绑定(动态和静态)列表,显示所有连接了我的计算机,显示对方IP和MAC地址。很直观。

arp -a

捆绑IP和MAC地址,解决局域网内盗用IP
ARP -s  ip  物理地址
解除IP与MAC地址的绑定:
arp -d  ip

8.route,查看路由器信息。

route pirnt 用于显示路由表中的当前项目。

route还有 add change delete三个参数。

 

 

Adobe media server固然好用,安装和管理也十分方便,但它是收费的(这个无可非议,好的产品还要有资金支持),开发版有并发量、时间等诸多限制。学校最近要做一个晚会的直播,除了几个集体观看的点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校内零散点观看,这样,只有10个rtmp并发的AMS开发版就不能用了(买?别扯了!一个BB教学平台升级几年都没扯清楚,哎,学校投资硬件的思维,你应该懂得),那开源的Red5就派上用场了。官方说red5的点有400个,其实一般的服务器跑300个点压力就够大了,加上前置机分流可能好些。


以前并没有接触过Red5,稍微查了一些资料(万恶的墙),在Linux下使用Red5短时间我搞不定。但发现在windows下却是一键式的。

安装环境和软件:windows8_x64,red5-1.0.1(setup-Red5-1.0.1-java6),Java7(JRE) Update 6。

1.安装java7,设置环境变量。JAVA_HOME=C:\Program Files (x86)\Java\jdk1.7.0_67;

2.安装red5(setup-Red5-1.0.1-java6),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有两处需要填写ip地址和端口号,我这里默认。

3.应该是ok了。运行安装目录下的red5.bat,无异常。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5080/测试。出现下面界面说明安装成功。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563"] red5测试运行成功界面[/caption]

4.使用flash media live encoder采集视频并发送视频流,FMS URL与使用AMS一致。

5.查看和管理red5服务的应用情况,就比较麻烦了,要在googlecode上下载两个文件(AdminPlugin 和 admin.jsp),而后进行相应的配置,别说我现在我过去不,就是翻过去了,googlecode好像已经关闭了,这个管理功能,我就放弃了。

基本情况就这样,留个档,先。

有需要red5(win版)安装包的,可以留下邮箱!

在IBM技术网站上发现了一个RED5的应用教程:基于 Red5 的流媒体服务器的搭建和应用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opensource/os-cn-Red5/index.html

最近发现一款流媒体直播平台框架,有空研究下:EasyDarwin http://www.easydarwin.org/

在整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硬盘资料时,找到了以前做毕业论文的程序文档,翻看了一下,觉得可以把里面的Nutch部分拿出来,做一个校园搜索引擎来玩玩。

毕业已经好多年了,Nutch已经改变了不少,1.2以后的版本都使用Solr做索引了,不在使用Lucene。(好像网页爬行和索引也分开了,nutch成了爬虫了,算了就不了解了,因为我用的是nutch1.0和1.2版本。)

说明:系统:CentOS7,Nutch:1.0的src版,中文分词:imdict-chinese-analyzer,web服务:apache-tomcat-8.0.21,jdk版本(centos>yum):java-1.7.0-openjdk-1.7.0.75-2.5.4.7.el7_1.x86_64。(由于不再做修改和编译,Eclipse4.3、Ant1.8.2和Javacc5.0这里就不用了)


1.安装配置JDK:

yum update
yum list java*
yum install java-1.7.0-openjdk-devel.x86_64

在/etc/profile中配置环境变量,jdk默认安装路径/usr/lib/jvm

#set java environment
JAVA_HOME=/usr/lib/jvm/java-1.7.0-openjdk-1.7.0.75-2.5.4.7.el7_1.x86_64
JRE_HOME=/usr/lib/jvm/java-1.7.0-openjdk-1.7.0.75-2.5.4.7.el7_1.x86_64/jre
PATH=$PATH:$JAVA_HOME/bin:$JRE_HOME/bin
CLASSPATH=.:$JAVA_HOME/lib/dt.jar:$JAVA_HOME/lib/tools.jar:$JRE_HOME/lib
export JAVA_HOME JRE_HOME PATH CLASSPATH

2.安装并配置tomcat:下载apache-tomcat-8.0.21到/usr中,解压。在/etc/profile中配置环境变量。

#set tomcat environment
export CATALINA_HOME=/usr/apache-tomcat-8.0.21
export CATALINA_BASE=/usr/apache-tomcat-8.0.21
export PATH=$PATH:$CATALINA_HOME/bin

3.将Eclipse4.3编译后的 Nutch-1.0文件包copy到/usr,在/etc/profile中配置环境变量。

#set nutch environment
export NUTCH_JAVA_HOME=$JAVA_HOME

让环境变量立即生效:#source/etc/profile。

将nutch-1.0中的nutch-1.0.war copy到/usr/apache-tomcat-8.0.21/webapps中,启动tomcat,解压war包。(水平原因,只能在此nutch-1.0中进行页面修改优化)

# cd /usr/apache-tomcat-8.0.21/bin

#./startup.sh

4.配置爬虫运行起始地址和crawl-urlfilter.txt文件。在/usr/nutch-1.0中新建url.txt(带http://的网址),在/usr/nutch-1.0/conf/crawl-urlfilter.txt中找到# accept hosts in MY.DOMAIN.NAME,在其下添加过滤规则。

# accept hosts in MY.DOMAIN.NAME
+^http://([a-z0-9]*\.)*peishun.wang/
+^http://([a-z0-9]*\.)*znufe.edu.cn/

5.修改nutch-site.xml,添加http.agent.name、sercher.dir等参数。(注意双目录/usr/nutch-1.0/conf、/usr/apache-tomcat-8.0.21/webapps/nutch-1.0/WEB-INF/classes/)

<configuration>
<property>
<name>http.agent.name</name>
<value>wangpeishun</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searcher.summary.context</name>
<value>10</value>
<description>
The number of context terms to display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matching terms in a hit summary.
</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searcher.summary.length</name>
<value>100</value>
<descrip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terms to display in a hit summary.
</description>
</property>

<property>
<name>searcher.dir</name>
<value>\usr\nutch-1.0\webdb001</value>
</property>
</configuration>

6.抓取命令

nutch根目录下执行命令:#bin/nutch crawl url.txt -dir webdb001 -depth 10 -threads1000 -topN5000

url是根目录下存放网站地址的txt

-dir webdb 指定抓取内容所存放的目录

-threads 1000 指定并发线程数

-depth 10 表示要抓取网站顶级网址为起点的爬行深度

-topN 5000 表示获取前多少条记录


若中文乱码需要修改/usr/apache-tomcat-8.0.21/conf中的server.xml,在Connector部分添加URIEncoding=“UTF-8”内容。

其他的页面优化无关紧要,在/usr/apache-tomcat-8.0.21/webapps/nutch-1.0/zh中进行修改(其实应该在Eclipse中修改代码,只是水平不够)。马马虎虎做成这样。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7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搜索系统[/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70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搜索系统[/caption]

对于我来说,平常使用Linux系统的时间不多,但学校每个学期或多或少总会使用那么几次,特别是使用Linux文本界面的时候,总是不记得系统的目录结构,也不知道各个文件所对应的文件目录,从网络上找了一下,资料还真不少,我这里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备后用,并强迫自己学习一下。

我这里用的最多的就是CentOS,就以CentOS7的目录为例:

/:根目录,存放其他目录,但不存放文件。

/bin:二进制文件,binary,存放经常使用的命令,系统启动时需要的执行文件,ls、cat、tar、mv等。

/sbin:存放系统管理员的可执行命令,fdisk、shutdown、mount等。

/boot:放置系统启动时所需要的一些文件。

/dev:放置Linux系统的设备,一个文件就代表一个设备,这个有点跟windows不一样,有一个挂载的概念mount。

/etc:放置系统配置文件,常用的sysconfig,rc.d等,rc.d系统启动配置文件和脚本,比较重要,修改前要备份,我常用profile配置java、nutch等环境变量。

/proc此目录的数据都在内存中,如系统核心,外部设备,网络状态,数据都存放于内存中,不占用磁盘空间,类似于虚拟目录,是内存的映射盘,这个不用管,我是用的少。

/home:类似于windows的我的文档,普通用户的所有数据都放这,空间要留大点。

/lib:系统函数仓库。

/mnt:临时用于挂载文件系统的地方。

/opt:类似于windows的Programs,以前Linux版本好像总放到/usr/local中吧。

/usr:应用程序存放目录,现在都放在 /opt中了吧,有点晕。bin、sbin、lib、lib64都放到/usr中了,只是在根目录下有一个链接。

/root:与/home里的用户一样,不同的是它的权限高。

/var:字面上是变量的意思,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apache的网站目录文件夹www在里面,系统常用日志文件也存放在这里。

/tmp:一般用户或正在执行的程序临时存放文件的目录,任何人都可以访问,是公共的临时文件存储点,一般数据不放置在此目录下。

/media:有些linux的发行版使用这个目录来挂载那些usb接口的移动硬盘(包括U盘)、CD/DVD驱动器等。

/srv:服务启动之后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原来的www文件夹似乎去了/var。

/sys:sysfs文件系统的挂载点,与/proc有一点联系。

/run:把/var中的run目录单独拿了出来,原来的地方放了一个链接。

/logs:不知与/var中的log目录有什么联系。


 2015年6月3日更新

学校偶尔会有跨校区直播的需求,以前就是临时找个PC做服务器,现在学校上虚拟机了,于是就先在我的办公PC上安装虚拟软件VMware来试试手,在Linux环境下使用Adobe Media Server配置一个流媒体服务器,做一个前期视频直播的测试,这里做一个记录,以备后用。

使用软件:CentOS7,AMS5.0,Apache(CentOS与AMS需在各自官网上下载)

安装过程:

1.CentOS7是Everything.ISO版本,由于我的Linux知识还不足以支撑我使用文本界面,就安装了GONE桌面,这样操作起来就方便些,也没敢分区,一个盘,为了使用固定IP,虚拟机网络使用的“桥连”方式,其他的默认安装就可以了。

系统安装完成后,需要对外开放80、1935、1111端口,让FMLE和其他用户可以访问这台机器,在防火墙中设置。

2.AMS也就是Adobe Media Server,现行版本5.0,就是Flash Media Server的前身,Adobe公司把他收购后,5.0版本就改名AMS了。

AMS安装比较简单,下载好linux版本,解压出来(AMS_5_0_1_r1076),cd命令进入该目录,执行./installAMS命令,按照提示设置AMS服务的管理用户名和密码,并选择不安装Apache,其他的采用默认设置即可。

具体安装参考: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3-07/87732.htm

3.CentOS7中使用yum安装Apache比较方便。

首先使用yum install httpd来安装Apache,并通过chkconfig --levels 235 httpd on设置Apache服务的启动级别,通过/etc/init.d/httpd start来启动Apache。(Apache在Linux系统中叫做httpd,Apache的默认文档根目录是在CentOS上的/var/www/html 目录 ,配置文件是/etc/httpd/conf/httpd.conf。配置存储在的/etc/httpd/conf.d/目录。)

具体安装参考:http://server.zol.com.cn/279/2797239.html

4.使用OSMF播放器,嵌套在静态页面中,并预设好rtmp视频流。将该页面放到/var/www/html目录中,PC端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在手机移动端可以使用MX Player播放器来播放视频流。

大概就是这个流程,具体的步骤这里我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只是将我容易忽略的点在这里做一个汇总,非详细实操教程。

live